当前位置:主页 >整形外科 >颅颌面创伤整形中心 >颌面外科 >

颌骨骨折的治疗原则(2)

发布时间:2013-01-29   浏览次数:   来源:北医三院成(整)形外科
导读:b.带钩牙弓夹板颌间弹性牵引固定法:使用成品金属牙弓夹板,用金属结扎丝将其分别拴接在上下颌牙上,再利用橡皮圈套在上下颌夹板的挂钩上。做弹性牵引复位和固定。注意牵引的方向应与骨折段移位的方向相反(图10-18)…………
关键词:颌骨骨折

  b.带钩牙弓夹板颌间弹性牵引固定法:使用成品金属牙弓夹板,用金属结扎丝将其分别拴接在上下颌牙上,再利用橡皮圈套在上下颌夹板的挂钩上。做弹性牵引复位和固定。注意牵引的方向应与骨折段移位的方向相反(图10-18),并在牵引复位的过程中,随时根据咬合关系的恢复情况,调整橡皮圈的牵引力和方向。此种固定方法简便易行,对恢复咬合关系最为准确和稳固,而且适用于已发生纤维愈合、难以手法复位的颌骨骨折,此时可将带钩夹板在骨折错位处剪断。进行分段牙列牵引复位。这种方法也是坚强内固定的辅助固定方法。

  此种方法的缺点是不宜使用在昏迷的伤员,在牵引过程中不易保持口腔卫生,容易继发龋病。

  c.正畸用带钩托槽颌间固定:利用现代正畸固定矫治器作颔间牵引和固定,适用于有牙列的简单骨折固定。

  d.颌间结扎钉:这是新型的颌间结扎方法,将自攻钛螺钉分别打入上、下颌骨的牙槽骨中,一般上下颌各为3个,然后用金属丝或橡皮圈将上下颌骨固定在一起,其作用点在颌骨上,而不是作用在牙上,使用简单方便。常作为术中的临时复位固定用。

  2.手术复位和内固定 手术复位和内固定是在骨折线区切开组织、显露骨折断端,然后复位并固定骨折的方法,手术复位内固定由于快捷准确,效果可靠,是目前临床使用最广泛的技术。

  (1)切开复位和骨间结扎固定法(图10-19):在骨断端的两侧钻孔,用金属结扎丝穿过骨孔作交叉固定。由于金属丝有弹性和延展性,骨间固定稳定性较差,还需要用颌间固定或颌间弹性牵引作辅助固定。现该法的使用已逐渐减少。

  (2)切开复位和坚强内固定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的坚强内固定技术,主要目的是为解决伤员早期开口功能训练和克服颌间固定给伤员带来的诸多不便。由于采用金属接骨板和螺钉,对骨折固定的更牢固、有效,但亦对术中骨折复位的精确度要求更高,否则容易发生术后颌干扰。为达此目的,一般多在术前或术中施行颌间弹性牵引以确立最佳咬合关系,术中作骨折的解剖复位固定,术后数天内即可拆除颌间牵引装置,避免了以往由于长期颌间结扎的弊病。

  上颌骨骨折多采用微型钛接骨板(microplate,厚度0.4~0.6mm)和螺钉固定,下颌骨骨折一般采用小型钛接骨板(miniplate,厚度1.0mm)和螺钉固定(图10-20)。由于对颌骨骨折固定生物力学的深入研究,器材设备的不断改进,应用技术更为简化和方便,目前绝大多数线形下颌骨骨折均可通过口内切口显露与固定,对面中部的复杂骨折则可通过头皮冠状切口显露和直接复位固定,同时不增加面部的瘢痕

  (二)髁突骨折的治疗原则

  对于髁突骨折,无论骨折部位在关节囊内还是在髁突颈部,又非手术的闭合性复位固定和手术切开复位固定两种方式。闭合性复位固定方法包括颌间牵引和固定,适用于成人单侧髁突颈部骨折且成角小于30°以及髁突囊内骨折等情况。固定时间约2~3周。当髁突颈部骨折成角大于45°、髁突头有移位或脱位、下颌升支高度降低引起开颌、陈旧性髁突颈部骨折等情况下,可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和坚强内固定或拉力螺钉固定。如髁突粉碎骨折复位困难并伴有功能障碍时,可行髁突摘除术。

  (三)儿童颌骨骨折的治疗原则

  1.尽早复位 儿童期为生长发育旺盛期,组织损伤后愈合快,复位时间一般不超过1周,固定时间也因此缩短。

  2.咬合关系的恢复可不必像成人那样严格,因儿童期恒牙尚未完全萌出,随着恒牙的逐渐萌出,咬合关系可以自行调整。

  3.对儿童期骨折尽可能采用保守治疗,如牙面贴钩颌间牵引、颅颌弹性绷带是常见的固定方法。对于必须作切开复位的息儿,术中应尽量避免损伤恒牙胚。

  4.儿童期髁突颈部骨折一般采用保守治疗,可采用开口颌板,效果良好。临床上一旦发现患者出现颞下颌关节强直的体征,可以采用切开复位和固定方法,以免严重影响儿童的下颌骨发育。

分享到:

1、版权所有: 北医三院成(整)形外科。未经许可不得使用、转载、摘编。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医三院成(整)形外科)”的作品,均转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站致力于提供正确、完整的健康资讯。本站所提供的任何健康资讯,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建议,如自行使用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49号 电话:010-82266291

版权所有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整形外科(原成形外科) 未经许可不得使用,不得转载、摘编 京ICP备05082115号-7 京卫网审[2012]第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