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行业动态 >

东西方古代整形文化对照

发布时间:2013-07-29   浏览次数:   来源:综合
导读:汉代以前我国就已经有了关于整形美容术的记载。而且,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人体的整形美容术最初都是从耳环、鼻环、文身和人造图案等形体装饰开始的。 …………

  原文:

  Gaspare Tagliacozzi (1545-1599):Renaissance Surgeon

  Arch Facial Plast Surg, October 2001

  作者:Marc S. Zimbler, MD

  15-16世纪间,意大利文艺复兴达到高潮,而现代解剖学基础也在此期间奠定,第一本(就目前所知)整形外科学教科书 De Curtorum Chirurgia per insitionem也同时公布于世。

  这本专注于整形外科学特别是鼻部重建术的书籍作者是博洛尼亚大学外科与解剖学的教授Gaspare Tagliacozzi(图1)。在文艺复兴以前,在争斗中受损的鼻部通常由外科理发师(barber surgeons)来处理,虽然也有研究者探讨过整形手术,但Tagliacozzi教授是第一位真正建立效度并依据医学知识改进技术的人。1597年,其著作 De Curtorum Chirurgia (《生理缺陷移植手术》)发表,书中首次描述了迟皮瓣修复鼻部重建术(图2),包括理论知识、仪器、步骤以及术后包扎和护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宗教上对于改变身体外观的禁忌下,Tagliacozzi教授的著作显得难能可贵。

  当时的鼻整形术

古代整形

古代整形

  De Curtorum Chirurgia 全部用拉丁文写成并配有图示,详细介绍了专门针对在搏斗中受伤的面部修复手术,并展现了当时的手术工具,其中包括各种刀具和类似鱼钩的东西。对“鼻整形手术”进行了讲解:取下患者上臂的一小块皮肤,将其移植到患者本人的鼻子上。对应的插图中,卧床的患者手臂部分与头部相连,并且加以固定,手臂上的一块皮肤与鼻子缝合在一起。旁边的文字介绍说:患者以这样的姿势固定三周时间,手臂的这块皮肤就能紧密地贴在鼻子上。再过两周,这块皮肤就会完全按照鼻子原有的形状生长,成为鼻部皮肤的一部分。(摘自39健康网)

  ----------------------------------------------------------------------------------------

  揭秘中国古代的整形美容

  来源:凤凰网 2013年07月19日

  汉代以前我国就已经有了关于整形美容术的记载。而且,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人体的整形美容术最初都是从耳环、鼻环、文身和人造图案等形体装饰开始的。

  古人也用鲜鸡蛋清做面膜

  据史料记载,我国在汉代以前就有了穿孔吊环术,即民间盛行以审美为目的的穿耳、戴耳环的习俗。 但最初的样式并非像现代这样的耳环,而是腰鼓形的,其戴法也与后世不同,它是从耳垂孔直接横插进去,露其两端在耳外,以显其美。之后,才逐渐发展为各种式样的现代吊环。

  早在公元三世纪,晋代的整形美容术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东晋名医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与中医治疗学专著。该书共8卷,70篇,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在这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用鲜鸡蛋清做面膜,以治疗面部瘢痕的方法。之后还有以猪蹄熬成胶体状物做面膜等多种方剂和方法的记载。

  唐代就有人工“酒窝”

  酒窝,亦称笑窝或笑大靥(嘴两旁的小圆窝儿),可以在面部的许多地方出现,多数人出现在颊部,其次是在嘴角旁。 在我国古代诗人的诗句中,常把酒窝作为女性容貌美的象征。颊部的酒窝被东方女性认为是美的点缀,被西方人看作是女性魅力的标记。

  唐诗中有“当面施圆靥”的佳句;徐陵的《玉台新咏序》中也有“北地胭脂,偏开两靥”的赞语。所谓“当面施圆靥”,就是以某种化妆品在嘴角处加两小点胭脂,取“两颊点妆靥”之意,仿若“酒窝”一般。但在中医书中对“靥”又有类似“痘痕”之解,在《普济方》和《卫生易简方》等医药书籍中还有许多“治靥方”的记载。当然,无论“靥”字作何种解释,都说明了其作为整形美容术的一种手法,至少在唐代已经被采用。

  南宋时义眼术已相当高明

  美容磨削术在我国起步也很早,其最早的史料记载见于北宋。 北宋时期有一部医书名曰《圣济总录》,由太医院所编,共二百卷,分66门,每门又分若干病证,阐述病因病理,是北宋时期搜方较多的医学全书。《圣济总录》里就记载了用玉磨治疗面部瘢痕的事例,成为现代磨削术的先导,在以后的医著中也都有类似记述,而国外最早的报道仅见于1905年。 义眼术(装假眼)作为一项很重要的眼部整形美容术,在我国南宋时期就已出现,并留下了这方面的记述。如元代陶宗仪撰《南村辍耕录》所载,南宋时“杭州张存,幼患一目,时称张瞎子,忽遇巧匠,为之安一磁眼障蔽于上,人皆不能辨其伪”。

  “巧匠”为张瞎子装假眼使“人皆不能辨其伪”,可见南宋时的义眼术已经相当高明,完全可以以假乱真。 《南村辍耕录》的成书过程很有趣。作者陶宗仪勤于读书与写作,身上总是随身带着笔墨,就是下田劳作也不例外。辍耕时,在树下休息,就将收集到的各类史料、文献、资料,以及社会传闻、读书心得等记录下来,将稿子贮存在瓮中。前后写了10年,积了10瓮稿子。之后在学生的帮助下,抄录编纂,整理成书,共30卷,取名《南村辍耕录》。另有人说,陶宗仪为了记载资料,将树叶当做纸,《南村辍耕录》是写在树叶上的书。

  唇裂修补术曾吸引琉球医生

  《晋书·魏咏之传》中记载了“咏之生而兔缺”(先天性唇裂),后来荆州刺史殷仲堪手下有个医生,专门给人做修兔唇的手术。每次做完手术后,都告诉病人暂时只能吃稀饭,要注意少说话;唐代也有做兔唇修补的专家,名叫方干,因为唇裂修补术做得特别好,所以大家都叫他补唇先生。 明清时期的整形美容术有了很大的发展,明代《疡医准绳》、清代《疡医大全》等医籍中,都有关于唇裂修补术的记载。 清代顾世澄在《疡医大全》中记载:“整修缺唇,先将麻药涂缺唇上,以一锋刀刺唇缺处皮,即以绣花针穿丝线订住二边皮,然后擦上调血之药,三五日内不可哭泣与大笑,又怕感冒打噱,每日只吃稀粥,肌肉生满,去其丝线,即合一唇矣。”从这一兔唇修补中,足见我国当时美容整形技术之水平。而在康熙二十七年间,琉球国曾派魏士哲医生来到中国福州,向福州名医黄金发学习唇裂修补术,回国后给皇室人员作整形美容术。

  此外,《老子》有云:“天食人以五气从鼻入,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鼻子是隆起于面部正中的嗅觉器官,也是呼吸的孔道。其美观与否,对一个人的整体形象很重要。有大缺陷的鼻梁,自然需要修补。让人惊奇的是,在我国元代就出现了鼻梁修补术,可见古人对面部美容的重视。

  古代整形美容术发展缓慢的原因

  我国渊远流长的中医发展史表明,包括整形美容在内的中医外科起步很早。 早在三国时期以华佗为代表的中医学家就开创了手术疗法,但在后来很长一段时期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归结起来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受封建思想的禁锢,特别是礼教的约束。在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孝经》中,就宣扬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自汉代之后,这种观念就深入人心且根深蒂固,因此整形美容就被认为是不孝无德的行为,以至封建统治机构下令禁作剖腹和尸解等“伤毁发肤”的医学举措,视之为洪水猛兽,这就阻碍了中医手术疗法的发展,使之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日渐式微。 二是由于我国古代的统治者历来只有天下的观念,而没有世界的意识。换句话说,当时中国看不到有一个世界,不知道中国只是这个世界中的一份子而已。这就导致了我国古代的社会及其文化长期处于封建的封闭状态,使医学得不到其他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的借鉴,固步自封,停滞不前。 三是因为我国古代的历代统治者对医学发展都不够重视。由于长期处于农耕文化,经济一直不够发达,致使统治阶级无力资助中医学的发展与创新,从而使包括整形美容在内的中医外科失去了应有的发展机会,起步早而发展慢。

分享到:

1、版权所有: 北医三院成(整)形外科。未经许可不得使用、转载、摘编。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医三院成(整)形外科)”的作品,均转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站致力于提供正确、完整的健康资讯。本站所提供的任何健康资讯,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建议,如自行使用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整形外科(原成形外科)隶属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具有值得骄傲的历史,她成立于1949年,与新中国同龄,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整形外科专业学科;其老一代整形外科大家朱洪荫教授、王大玫教授、孔繁怙教授等堪称我国整形外科事业的奠基人,为新中国整形外科从零起步,由弱到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更多】

010-82266291(手术)

010-82266290(微创)

    更多>>

三院整形手机APP

下载安装:    

三院整形微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49号 电话:010-82264249

版权所有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整形外科(原成形外科) 未经许可不得使用,不得转载、摘编 京ICP备05082115号-7 京卫网审[2012]第00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