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教学科研 >科研 >历史档案 >

朱洪荫

发布时间:2011-02-08   浏览次数:   来源:北医三院成(整)形外科
导读:朱洪荫…………

朱洪荫教授(1914-2007),1914年4月1日出生于北京,蒙古族人,成形外科学家。1939年被燕京大学授予理学学士,1943年被北京协和医学院授予医学博士。1946年到北京大学医学院外科,曾任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讲师、副教授,1958年晋升为教授。1948年,创建了北京医学院成形外科——我国最早的整形外科临床科室。历任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总论外科教研室主任、附属平安医院外科教研组主任、第四附属医院副院长兼外科教研组主任、第三附属医院成形外科研究中心主任。朱洪荫教授是中国整形外科学的奠基者和带头人之一。曾任中华医学会资深会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北京市政协员。1991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待遇。

朱洪荫教授祖辈的姓氏为朱尔车特,系原内蒙古察哈尔蒙古林丹汗之后裔,于清朝初年迁入北京定居。他幼时初入私塾诵读”四书”,后转入京师公立第二十九小学。在中学读书时,他最喜爱生物学。在高中毕业前,校方组织参观几所大专院校,其中协和医学院的基础医学实验室给他印象最深。毕业后,他毅然决定攻读自然科学,考入燕京大学特别生物系(医预科) ,继而进入协和医学院,从此走上了医学的道路。在前中央医院(即现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任住院医师时,因受上级医师的熏陶,对成形手术印象很深,对此产生了偏爱。由此,他选择专攻成形外科学,以冀与同行们共同为我国填补此项空白。

20世纪50年代,朱洪荫教授先后在军队医院开办了两期成形外科进修班,对治疗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负伤人员的战伤修复起了积极作用。60年代初期,朱洪荫教授两次赴外地为旧社会遗留下来的麻疯病患者的残疾进行修复。除致力于成形外科临床和教学外,还建立研究室进行组织器官移植研究,探索开辟解决排斥反应的新途径。

朱洪荫教授著有专著《成形外科学概要》、译著《修复外科学》,他是《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整形外科学》分册主编、《整形外科学》副主编,参与编写的著作有《军阵外科学》、《肾移植》、《基础和临床免疫学》部分章节。在国内外期刊中发表论文多篇,在捷克、埃及等国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宣读“颌面部缺损的修复”、“眼睑分裂痣”等论文。曾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华整形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委、《中华外科杂志》编委。

朱洪荫教授富于开拓创新精神、治学严谨、为人谦和、正直诚恳,始终为医清廉,不追逐名利,将全部心血都用在了事业上。

朱洪荫教授十分关心年轻人的成长,他经常教导中青年同事“要多读书,勤于实践,劳动果实出于自己的耕耘”,“自己有多大的本事和能力都要用于病人身上,在精神上心理上要理解病人”。他不仅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青年人,而且,总是尽量腾出时间来修改年轻同志们写的论文。早在六十年代,朱洪荫教授就注意到了专业人才的培养,创办了卫生部整形外科医师培养基地。他放手让自己的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发表见解,为培养成形外科临床与研究的人才作出贡献。朱洪荫教授退休后,虽年事已高,依然关注成形科学的研究动态,十分关心北医三院成形科的学科发展与建设。

朱洪荫教授始终未偏离建国初期他给自己规定的奋斗目标,即继承和推广成形外科学〈包括临床与实验研究〉。在成形外科新进展方面,他带领同事们始终瞄准国际国内前沿,在颅面外科、显微外科、实验动物器官移植模型制备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我国成形外科的发展史上,朱洪荫教授所作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不愧是我国整形外科学的创始人。

分享到:

1、版权所有: 北医三院成(整)形外科。未经许可不得使用、转载、摘编。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医三院成(整)形外科)”的作品,均转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站致力于提供正确、完整的健康资讯。本站所提供的任何健康资讯,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建议,如自行使用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

相关文章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49号 电话:010-82266291

版权所有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整形外科(原成形外科) 未经许可不得使用,不得转载、摘编 京ICP备05082115号-7 京卫网审[2012]第0069号